张亚平,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
张亚平,1986年毕业于mg4355电子娱乐官网生物系。1991年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1995年初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任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云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Cell Research》、《自然科学进展》、《遗传学报》、《科学通报》、《动物学报》、《生物多样性》、《动物学研究》等刊物编委。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先后获国际大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00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张亚平院士等青年科学家,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等综合手段,通过对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结合高分辨率RFLP,以及核基因座位分析等,建立了东亚所有主要mtDNA单倍型类群(haplogroup)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而对东亚人群特别是中国人群的源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基于构建的mtDNA系统发育关系和数据库,对古老DNA研究、法医学研究和一些mtDNA突变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尝试,提出了新的看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据悉,来自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和经典遗传学的证据认为,东亚人群存在一个以长江为界的古老而明显的南北分界线。然而,张亚平等基于多种遗传标记对东亚人群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南方群体和北方群体间虽然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截然的。来自于临近地理区域的人群在主成分分析图上表现出相近的关系,因而他们推测地理距离隔离对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群体间的地理距离隔离和南北方群体间群体扩张历史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南北群体遗传差异的重要原因。
10多年来,张亚平和他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动物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系统内澄清了一些重要动物类群的进化之谜,建立起我国最大的野生动物DNA库。
张亚平及其团队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阐述了大熊猫等的进化地位。
他们和瑞典研究小组一起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都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物种。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将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他们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积极将理论成果用于帮助和指导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如鉴定大熊猫的父系谱系,参与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负责其中重构胚的分子鉴定,该成果为199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5年回国以来,他已经在《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这些论文已被引用约800次。现在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同时还是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以及《遗传学报》、《科学通报》、《动物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
他的学术成就具有国际影响,2002年,张亚平荣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该奖项是国际上专门针对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表彰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取得突出贡献的学者。张亚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